• 网站首页
  • 海南税务
  • 海南自贸港
  • 海南免税
  • 产业
  • 宏观
  • 财经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树立低碳理念

    发布时间: 2023-01-30 00:34首页:主页 > 宏观 > 阅读()
    具体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人类必须探索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上世纪末以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受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年来也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为了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低碳经济的概念定义
    什么是低碳经济?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傅加峰、庄贵阳、高庆贤(2010)在《低碳经济概念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文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式,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陈诗义(2012)在《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评价》中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既考虑发展又考虑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方式。”根据上述概念定义,作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
    二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战略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各方面始终积极努力。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建立低碳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树立低碳理念,建立低碳理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效宣传低碳理念,让群众更多地了解低碳,最终树立低碳理念。只有群众普遍树立低碳理念,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增长空间。建立低碳理念后,还需要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如日常生活中注重节能、节气、积极购买低碳产品等。各地在建筑设计方面也要积极倡导节能建设,通过安装节能控制设备实施建筑节能。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发展低碳经济。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继续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尽快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可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对于我国来说,必须积极淘汰那些能耗高、污染高、效率低的产业,大力发展那些能耗低、污染低、效率高的产业。在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积极鼓励人们投资低碳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要积极引进节能污染处理设备,尽量减少传统工作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
    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有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广泛的、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科技内容,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无数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未来,中国应大力发展科技,有效应用科技生产,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完善制度和政策
    俗话说: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为了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例如,尽快与世界接轨,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制度。超过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必须受到严厉处罚,严格控制碳排放的企业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奖励。此外,对于那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企业,国家也需要对税收政策给予一定的照顾。可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免税或减税政策。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我相信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越来越远,越来越好。
    三,结语
    总之,中国未来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不断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在许多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给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更有益的启示。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海南税务 - 海南自贸港 - 海南免税 - 产业 - 宏观 - 财经 - 评论 - 人物 - 投资理财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876844202 官方微信:yqwwhb 服务热线:yqwwhb

    琼ICP备2021006131号-1

    琼公网安备 46010702000284号

    Copyright © 2021-2025 财税海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