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建议
(1)提取区域生态文化,引导公共文化自觉
如何使公众深刻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建立生态文化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区域生态文化的定义将为加强区域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特征的出现,生态文化理论应从最初的人类学角度逐步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演变和区域差异特征。为了使公众有效地了解新时期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内涵应该融入到这两个特征中。基于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的界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提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结合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提炼区域内广泛认可、公众容易接受的生态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提取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础。三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生态文化理念,增强生态文化的信心和意识,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也要力求通俗化、规范化。通俗化需要集聚生态文化集体智慧,创新公民参与机制,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提取生态文化研究。规范化要求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道德,便于政府、企业和公民加强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2)构建低碳实践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培育
在与浙江省有关部门的生态文化合作研究中,研究小组提出,在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表达,分为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四个层次。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以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为载体,融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断内化。在生态安全层面,气候变化涉及生态安全,全球变暖逐渐开始影响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影响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底层,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将低碳经济融入生态安全领域,影响气候变化,普及生态文化,将极大地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在生态产业层面,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包括绿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技术服务业等。在低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加强生态文化的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文化的普及效率。在生态景观层面,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景观体现了对更健康、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景观发展目标的追求。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贯穿于景观构成环节,能够在城市景观布局、生态文化塑造、低碳行为引导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结合区域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和保护,促进和提高生态文化。如低碳生态旅游产业建设、低碳休闲度假基地等。
(3)充分发挥优势群体的辐射效应,实现群体互动协作
发挥群体作用是《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也是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这些群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根据不同的角色,可细分为决策者、企业经理、社区、学校、家庭、妇女、农民等。过去,区域生态文化建设侧重于传统群体和单一群体的集聚宣传、培训和教育。有关部门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加注重“点”的集聚。然而,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群体辐射、结构畅通、生态文明意识有序的“网络”,迫切需要关注两个关键问题:群体互动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优势群体的辐射效应。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与NGO组织的活动密切相关,环保NGO组织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群体。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打造环保NGO品牌,成为区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在民间资本活跃、参与热情高、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有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环保NGO的基础,有效引导和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使环保NGO组织尽快找到自己的作用空间,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增加群体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提高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有力推动力。政府应努力创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简化审批程序等良好政策环境,激活环境保护NGO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群体互动协同作用。群体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互动,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的根本途径。建立政府、企业、NGO,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互动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如及时准确披露各种环境信息,完善举报、听证、舆论、公众监督制度,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制度;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