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材的不确定性
西方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如国外原版、翻译版、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平狄克等经典教材、国内高鸿业、梁小民、黎诣远的《西方经济学》,以及许多大学学者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独立学院发展时间短,市场上很少有独立学院的特点和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写教科书,所以许多独立学院仍然使用总部指定的教科书,但注重培养理论人才,独立本科院校在经济学课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应用人才,所以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逻辑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一直采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适应,因为高鸿业版内容抽象,数学理论使用较多,案例太少,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太难了,因为没有其他合适的教材,所以仍然采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数理基础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学术规范上注重运用大量的数学语言,因此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需要先学习经济数学。从独立学院招生情况来看,经济管理专业文科生比例较高。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2011年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显示,文史类招生人数是理工类招生人数的4倍。工商管理专业文史类招生40人,理工类招生10人。总的来说,数学和科学的基础都很差,所以西方经济学一直是学生头疼的课程。学生刚接触经济学的时候,兴趣很强。当微观经济学开始涉及数学推理时,有些学生不坚持,后来逐渐放弃。这种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
(三)独立学院教师年轻
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始于依托本部专职教师,只申请辅导员。但是,由于依靠本部的老师上课,由于约束力小,很多老师处理事情,对学生有心理,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如本部的学生。这种依赖总部的机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许多问题,因此开始转向申请专职教师的机制。独立学院年轻,独立学院教师年轻。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90%的自聘教师都是讲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很高,大多数大学都是教授职称或优秀讲师。自聘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的硕士生。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有限,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此外,从高校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来看,基本都是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教学内容。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边际效用论、博弈论、企业竞争等相关理论,但宏观经济学的例子难度大,容易过时,即使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理论,学生往往不能使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更难理解教学内容,更不用说独立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往往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