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中国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环境资源纳入计量范围的会计体系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的青睐。根据《现代会计百科词典》所包含的词条,环境会计是指环境会计是指“从社会利益的角度计量和报告企事业单位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管理。旨在引导经济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和配置,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可以看出,环境会计始于环境资源的恶化和传统会计的转型,试图赋予企业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全面反映企业资源的消耗和效益,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和地区的限制,他们一直非常重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其会计制度的成熟可以系统地利用环境会计来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对于亚洲来说,虽然日本的环境会计始于21世纪初,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部门的合作使其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效仿和追赶。在我国,自1992年葛家澍先生提出以来,“绿色会计理论”一开始,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逐渐出现在学术界,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不到20%的理论研究可以用于实践
1.2.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1)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
低碳经济”这个词起源于英国能源白皮书,后来由美国低碳经济法案和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构思后,形成正式的政策框架,旨在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2009年哥本哈根以低碳经济为重要问题以来,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追捧。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治理,也是一种机遇。环境会计的优势在于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赋予其价值和价格,迫使企业和部门不仅考虑经济利益,而且综合考虑社会责任和生态效益,这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谋而合。
(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经济进步,就必须投身于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会计政策的进步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决定了某些交易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同时,一个能够合理应用环境会计的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国际化,进而更好地与外企开展多方位合作。其次,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完善的会计体系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进步。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准则上的差距相比,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当今世界,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那么会计语言的相互融合就是必然结果。中国本土化会计体系要想在这种大融合下保持自身特色,就必须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能够弥补传统会计弊端的环境会计体系。
2.我国环境资源会计体系现状及问题概述
2.环境资源会计起步较晚,发展滞后
首先,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制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文化环境等。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产出丰富,早期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明显,主观上忽视了环境会计的价值。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对称开始暴露,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同时,为了创造财富和保护资源,资源所有者需要计算,测量这些资源的消耗,然后政府和企业开始推广环境会计的应用。其次,环境会计的会计要求能够确认和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消耗,以及改善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收入和支出,这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经济体系的基本体系仍在艰难完善中。客观地说,环境资源会计没有机会被列入议程。同时,在没有完整会计制度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会计缺乏了解,无法进行深入研究。
2.缺乏环境资源会计披露和监督制度
(一)未建立系统的环境资源会计法规体系。
系统严谨的环境会计法规对企业信息披露起着关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就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而言,与环境会计相匹配的会计制度尚未建立,只提到了一些环境保护费用,如“管理费用”中设会计科目“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虽然《新环保法》加大了对破坏环境的一系列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并没有对除重污染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是否应该披露以及披露哪些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提出强制性要求,这意味着环保部门能够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与应该采取的处罚手段相匹配。上述两者的交叉点是,在会计准则中没有规范和限制的环境会计要素,在环境保护法中只分散在个别条款中,导致现有的环境资源会计法律法规既不权威,也不强制。
(2)对环境会计披露的监管制度要求不够。
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审计部门无法完成审计的情况下,要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首先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督。虽然新的环境保护法有非常严格的惩罚制度,但政府各部门不能明确划分各自的责任,导致企业浑水摸鱼,逃避责任。其次,企业主动披露和公众监督也是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日本,鼓励企业自愿披露信息,并将这一奖项作为年度报告评审的重要依据。同时,政府愿意让公众从监管机构的角度监督企业的环境信息,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层面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实现经济低碳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使得环境会计披露和监管制度难以实施。
2.3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正确的应用方法
(1)企业缺乏主动应用环境会计的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目标,在企业中广泛应用环境会计,首先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其次环境会计披露信息可能使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容易导致部分企业为了维护当前利益,主动忽视低碳经济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长期普及。
(2)企业缺乏正确的应用方法。
由于我国环境资源会计没有完整的制度,企业无法根据应用指南规划自己的行为。通过内容分析,对2016年在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重污染企业年报和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环境会计体系越完整,信息披露程度越高,小企业披露环境相对较差,有些甚至没有披露。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环保投资和研发投资”这一项的支出非常低,这表明企业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仍处于被动状态,而不是主动寻求如何利用环境会计来适应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长期发展。